首页|学院概况|党团工作|学生工作|本科生教学|研究生工作|科研动态|就业工作|双学位|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本科生教学>>精品课程>>正文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时间:[2018-09-10]  来源:

第一章 引论

一、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目的,总体概括西方经济学基本内容,了解什么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它企图解决什么问题,并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应持怎样的态度去研究西方经济学。使学生不仅对西方经济学有梗概了解,而且能够确立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贯穿于西方经济学整个学习过程中。

二、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对象的特性,分析方法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的分析理解

四﹑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安排

   本章安排2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一、西方经济学的产生

二、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一、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基本假设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第四节 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
第五节 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
第六节 本教材的特点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一、教学目的

本章通过考察单个商品市场的供给、需求及其与价格的关系,从理论上说明供求定律、市场均衡的实现。并对供求与价格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阐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与收益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对市场运行的基本要素及运行规律有更具体化、量化的了解,并能运用有关原理对现实市场变化及其某些现象进行分析。

二、教学重点

需求、供给以及均衡的概念,需求和供给曲线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

需求和供给弹性的概念及规律、蛛网理论。

四、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案例分析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8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节 需求曲线
第三节 供给曲线
第四节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第五节 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第六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第七节 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第八节 蛛网模型(动态模型的一个例子)
第九节 结束语


                               第三章 效用论
一、教学目的

本章考察消费者行为,目的在于从消费者行为出发,对需求进行进一步研究,由此说明或得到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并说明该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证明需求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消费者取得的最大效用。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大家能了解西方经济学是如何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消费者根据哪些因素和什么原则来决定其购买的商品种类和数量,以及消费者达到均衡状态(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具体说明收入、价格、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与需求的关系。并能较客观地分析、评价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理论。

二、教学重点

无差异曲线及特点、预算线及其移动,边际替代率,消费者均衡条件。

、教学难点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代效用与收入效应。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课堂讨论。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8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效用论概述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
第三节 预算线
第四节 消费者的均衡
第五节 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第六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七节 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第八节 不确定性和风险
第九节 结束语
                                第四章 生产论
一、教学目的

本章论证追求最大利润的厂商,怎样以最小成本或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进行生产,论证厂商根据哪些因素和什么原则确定要素投入的合理范围与数量。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生产函数的含义及图形,各种产量变动的规律与相互关系,特别是从中分析的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域。同时掌握实现要素最佳组合的均衡条件,包括了解等产量线、等成本线、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一系列重要概念。认识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证明为最大利润而进行生产的动机导致最优要素组合的。并能结合所学理论分析和认识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裁员、生产规模应适度等显示问题。

二、教学重点

一种可变投入的产量曲线及关系、等产量线、等成本线、生产者均衡。

三、教学难点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式教学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8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厂商
第二节 生产函数
第三节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第四节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第五节 等成本线
第六节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第七节 规模报酬
第八节 结束语
                              第五章 成本论
一、教学目的

本章通过研究生产成本与产量间的关系,明确厂商各种成本的变动特点与关系,厂商收益变动特点,并结合两方面研究,分析利润最大化问题。通过学习要能够掌握:从产量变动与成本变动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各种成本的变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熟悉十种成本概念,各自曲线的形状,推导及关系。特别是MCLMC曲线。

二、教学重点

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之间的关系,各种成本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LMC曲线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和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5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
第二节 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
第三节 短期成本曲线
第四节 长期成本曲线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一、教学目的

本章论证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如何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产量,由此进一步说明供给曲线,通过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市场经济下,不同市场结构是如何划分的,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了解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几种情况及短期曲线和长期均衡的实现。能结合实际对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作出评价。

二、教学重点

ARMRP三线合一分析、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条件分析。

三、教学难点

完全竞争厂商供给曲线的推导;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和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8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厂商和市场的类型
第二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第三节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第四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
第五节 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第六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第七节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第八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第九节 结束语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一、教学目的

本章通过研究不同市场厂商不同的需求曲线,收益曲线,进一步论证其长期均衡产量确定的特点,依此对不同市场条件下经济效率的差异作出比较。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能使学生掌握不同市场中厂商需求曲线、收益曲线的区别,长期均衡产量的确定有何特点、条件、相同点与不同点,进一步论证其市场效率的差异。还须了解有关博弈理论的知识。能结合现实,对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企业的经营行为与定价特点有较深入地认识和分析,及理解政府限制垄断、鼓励竞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

垄断厂商的D曲线与R曲线、MRARTRARMREd等之间的关系,垄断竞争厂商的两条需求曲线,长期均衡的特点、条件。

三、教学难点

完全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和厂商如何实行价格歧视;寡头模型。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和案例教学相结合。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6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垄断
第二节 垄断竞争
第三节 寡头
第四节 不同市场的比较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一、教学目的

本章论证对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厂商对要素需求的原则及要素需求曲线,说明边际生产力理论是要素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生产要素的供给原则,分析不同要素供给的不同特点以及对均衡价格决定的影响,提出收入分配平等与否的评价指标。通过学习,要能够掌握边际生产力的有关重要概念,如边际收益产品、边际产品价值及其与边际产量的区别,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与厂商对要素需求曲线的关系,厂商要素需求曲线与市场要素需求曲线的关系。认识要素供给原则与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关系,理解不同要素供给曲线的特点。能够结合实际分析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

二、教学重点

引致需求,VMP = MFC 原则,厂商要素需求曲线;效用最大化的要素供给原则,劳动供给曲线的论证、土地供给弹性为0 的特征及原因。基尼系数。

三、教学难点

边际产品价值;要素需求的原则,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工资、地租与利息的决定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和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7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第二节 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第三节 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
第四节 对供给方面的概述
第五节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第六节 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第七节 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
第八节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第九节 结束语
                          第九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教学目的

本章进一步研究包括所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整个经济社会的一般均衡。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基本了解如何实现所有市场的价格同时确定及各个市场的供求完全平衡。明确福利经济学的有关基本理论和理解福利经济政策。

二、教学重点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状态与条件。

三、教学难点

瓦尔拉斯定律;埃奇沃思盒状图与帕累托最优条件。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8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般均衡
   第二节 经济效率
   第三节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第四节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第五节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第六节 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七节 社会福利函数
   第八节 效率与公平
   第九节 结束语
                             第十章 博弈论初步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具备博弈论的思维,会使用博弈的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掌握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参与人、行动、信息,纯策略均衡,混合策略均衡。

三、教学难点

纳什均衡的概念、策略选择。

四、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6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博弈论和策略行为
 第二节 同时博弈:纯策略均衡
 第三节 同时博弈:混合策略均衡
 第四节 序贯博弈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             教学目的

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纠正市场失灵应当采取的政策措施

二、 教学重点

垄断对经济效率的影响、针对垄断的微观政策、外部效应对经济效率的影响、针对外部效应的微观政策

三、教学难点

垄断与外部效应对市场经济效率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6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垄断
第二节 外部影响
第三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第四节 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六节 微观经济学结束语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学大纲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的支出和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名义GDP,实际GDP,潜在GDP,GDP的意义及缺陷,与GDP有关的其它宏观经济学概念以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支出法计算GDP。

二、教学重点

重点是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名义GDP,实际GDP,潜在GDP

三、教学难点

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4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核算方法

第三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五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掌握乘数原理及消费、储蓄函数,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有关经济现象。

二、教学重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及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教学难点

乘数理论(平衡预算乘数)及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8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均衡产出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第三节 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五节 乘数论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第七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第八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十四章     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熟悉投资函数、投资曲线及其移动;熟悉资本边际效率、投资边际效率及其关系;掌握IS曲线及其经济含义、IS曲线的推导、IS曲线的平移;掌握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掌握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及利率的决定、利率的传导机制掌握LM曲线的定义、推导及其斜率的决定因素、LM曲线的平移;掌握双重市场均衡的含义、条件以及失衡的调整过程;

二、教学重点

IS曲线的含义及推导、IS曲线的斜率和移动;LM曲线的含义及推导、LM曲线的斜率和移动

三、教学难点

用IS-LM曲线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四、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8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第二节 IS曲线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LM曲线

第五节  IS-LM曲线分析

第六节 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ISLM模型应用

 

一、教学要求:

掌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定义及相应的政策工具;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果与IS-LM曲线斜率的关系;两种极端情况:凯恩斯主义极端与古典主义极端,财政政策分析的一般性结论及其挤出效应;凯恩斯主义的流动陷阱;财政政策乘数与支出乘数、税收乘数的关系;货币政策分析的一般性结论及其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乘数与货币乘数关系;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两种政策混合使用(实际运用);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功能财政、实际就业预算盈余与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二、教学重点:

不同的ISLM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两种极端情况下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三、教学难点:

不同政策效果间的相互关系与区别;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难点解决:结合IS-LM图形及数学公式加以形象说明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8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财政政策

第二节  货币政策

第三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教学要求

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主要目标;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货币政策资本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

二、教学重点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工具

三、教学难点

西方银行制度,货币政策及工具

四、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6个学时

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

第四节  资本证券市场

第五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

第六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第十七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AD-AS

一、教学要求

总需求曲线的定义及其推导;掌握ISLM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关系;宏观经济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宏观生产函数和潜在产量;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长、短期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ADAS分析

二、教学重点

总需求的概念;总需求曲线的定义、推导和平移;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三、教学难点

古典和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各自效应

四、教学方法

讨论和讲授相结合。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8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第三节 短期和长期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特殊含义

第四节 古典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第六节 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七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第八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分类、成因、对经济的影响、菲利普斯曲线,了解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对策。

二、教学重点

失业的分类、失业与实际GDP的关系,失业的影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三、教学难点

理解自然失业率的概念,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6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失业的描述

第二节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

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第七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第十九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是学生能够掌握汇率及汇率制度,了解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

汇率、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汇率制度

三、教学难点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4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汇率和对外贸易

第二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第三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

 

第二十章  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一、教学目的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掌握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型分析,以及经济周期理论。

二、教学重点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推导和涵义;新古典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

三、教学难点

乘数—加速数模型

四、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10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

第二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增长核算

第四节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第五节 内生增长理论

第六节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七节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第八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

第九节 乘数—加速数模型

第十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十一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经济学的AD-AS模型,掌握两大学派的分歧和共识,了解博弈论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假设与观点;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三、             教学难点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型.黏性工资和价格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辅助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安排

本章计划安排8个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第三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第四节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型

第五节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

第六节  名义黏性

第七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

第八节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第九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第十节     本章和宏观经济学结束语

 

 

上一条:西方经济学—优质课程建设计划表

下一条:《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部分讲义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长春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技术支持:学校办公室创e工作室   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