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推进一体化育人体系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建设,根据吉林省高校工委《关于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意见》(吉高校发[2018]2号),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抓好立德树人这个核心,抓好教学这个关键,抓好教师队伍这个根本,抓好学科建设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责任体系,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功能,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有效破解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奋力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二)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
(三)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
(四)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三、重点任务
(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一是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打造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完善“一体两翼多元”的思政课理论教学体系,深化“2+1”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开设“学习筑梦”思政课选修课,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全方位统一。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究,建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中心”,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而进立场进情感。二是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树立“课程思政”核心理念,通过试点,重点打造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逐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覆盖面,深入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履行价值引领责任,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三是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定期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讨会、报告会,使广大教师加深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等的理解,引导教师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践行者。四是建立健全“课程思政”配套措施和办法。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大纲修订、专业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和效果评估等方面提供条件保障。
(牵头单位:教务处;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人事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工作部、各学院)
(二)着力加强科研育人
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树立科技报国情怀。一是优化和规范科研环节和程序,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研究过程有规范,通过制度建设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应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二是完善科研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加大对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形成鼓励创新的学术导向,构建学术诚信体系,开展学术道德讲座,引导师生遵守学术规范。三是发挥科研平台的育人功能。努力打造一批集就业实践、实习教学、科技成果推广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平台。打破条块分割、零敲碎打的现象,实现校内学术资源共享,鼓励教师带领研究生、本科生参加项目研究,培养师生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增强科技创新原动力。四是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活动,持续培育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五是加强科普工作,定期开展科普教育,形成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竞争有序的浓厚育人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牵头单位:科研处;责任单位: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科协、各学院)
(三)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体验中提高实践能力、强化家国情怀。一是立足传统经典项目,不断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代内涵。继续做好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暑期“三下乡”等传统经典项目,升级打造“红烛杯”固本励能“职”通车,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紧跟时代主题,不断丰富实践活动的形式与内涵。二是聚焦社会需求,不断夯实学生创新创业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体制机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打造“创意—创新—创业”的创新实践教育链条,筹建“创新孵化基地”,帮助学生将创新“作品”向“产品”转化;以“甘泉”志愿服务工程为依托,以“打造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培育特色志愿服务文化”为核心理念,全面推进“三月·五日”志愿文化活动项目,构建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围绕扶贫攻坚和民生工作大局,立足整合校园科研、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扎实有效地开展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工作。三是进一步创新青马工程实践育人方式,切实提升培养实效。以“团队化管理、项目化运作和系统化考核”为工作机制,依托理论教育、结合实践训练,为青马学员量身定制实践内容,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通过定向、定时、定点的实践设计,使学员在理论认识不断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中,实现从理论到能力再到信仰的转换。四是依托“第二课堂”APP,将校园文化活动实施菜单式供给,为学校思政工作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支持。相关单位或学生组织在APP平台上发起课程与活动,学生通过APP平台获取自己喜爱的活动信息,并自主选择参加。APP客观记录、有效认证、科学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构建“荣誉体系”。五是启动“实习网络双选会”,增强市场持续开发能力。为了使实习单位,即用人单位能更多地了解学生,学生也能更充分地了解实习单位,计划每年上半年召开“实习网络双选会”。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在实习准备的共同参与中,既能增加实习单位对学校的信度,也能促进学生对实习教学的投入。六是启动“长师学子回家计划”,努力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关注一生”,体现学校对学生的终生关注。学生是学校不可忽视的资源,学校有责任长期关注从长师走出的每一个学生,计划2018年建立一个对我校毕业生终生关注的平台,每年在不同时间对长师的毕业生送上问候,同时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回到长师讲述他们的心路历程,既对在校生的求职择业观起到引导作用,也让校友感受母校的关怀,保持学生与学校的长期联系。
(牵头单位:教务处、团委;责任单位:就业工作指导处、各学院)
(四)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教育引导师生增强文化自信。一是以“承典铸魂”为主题,打造一批具有体现时代和长师特色、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群。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二是深化青马工程改革创新,全面实施“学习筑梦”行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全面落实青马工程全覆盖、全过程、分层次培养模式。加强学院青马学会建设,发挥青马学员自学组织的作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是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支持大学生文化社团建设,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等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导师生树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爱国爱校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四是注重选树优秀学生典型。通过开展“十佳大学生”“青春榜样”等评选和表彰活动,构建优秀学生培养、选树、宣传工作体系,发挥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推进学生文化素养提升。五是全面推进“青风四雅”文明修身行动。倡导全校青年学生养成“文明行为显风度”“文明课堂显风范”“文明校园显风貌”“文明食堂显风尚”“文明宿舍显风雅”“文明网络显风骨”的“青风”文明行为,实现“环境优雅”“举止文雅”“风度儒雅”“志趣高雅”的“四雅”良好氛围,营造“全民动手,全员参与,全面响应”的文明生态环境。倡议全体青年学生做到“五个一”“五要”“十不准”,在全校形成礼行校园的良好风气,为文化校园建设奠定文明基础。六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廉政文化建设。依托吉林省廉政建设研究基地,联合政法学院积极开展相关理论研究、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等工作。同时,积极指导、支持大学生廉洁社团“廉漪”学社开展相关活动,普及廉政知识、传播廉洁文化,增强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和诚信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
(牵头单位:宣传部、团委;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纪委、工会、后勤服务处、各学院)
(五)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一是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和新闻中心建设,特别是新媒体矩阵建设,整合校园媒体,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供给能力,组织开展优秀网络平台和网络作品评选,制作传播符合大学生特点、接地气有温度的新媒体作品,深入挖掘师生身边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典型事迹,用网络语言讲好长师故事,练就运用“网言网语”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过硬本领。二是着力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培养训练主动设置议题、汇集研判网上思想动态、回应网上关切的方法手段,熟练掌握网上信息发布、报送和舆论引导工作规程,不断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强化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三是大力加强网络宣传工作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既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维护知识的学生网络宣传工作队伍。同时,引导支持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积极参与网络评论,着力提高网络评论能力。四是推动激励政策落实。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
(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网络中心、学校办公室、学生工作部、团委、科研处、人事处、各学院)
(六)大力促进心理育人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一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要求,推广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健全预防、预警、心理危机干预的“三预”机制,构建校、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防护网,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三是做好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建档立卷、跟踪管理。四是加强宣传教育。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形式和内容,打造“心情·心悦”品牌教育活动,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心理调节能力和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有效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五是加强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专职教师,至少配备2名以上专职教师,定期开展专业能力培训。加强对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将培训工作纳入全校师资培训体系,强化专业培训和交流调研。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
(牵头单位:学生工作部;责任单位:教务处、人事处、团委、各学院)
(七)切实强化管理育人
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一是结合学校章程、校规校纪的修订完善,研究梳理学校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好干部标准,以及政治强、业务好、在师生中有威望的要求,突出政治标准,严格执行干部选任全程纪实制度,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分层次分类别,改进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和方法,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层次,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建立健全青年干部成长发展体制机制,开展党建和业务双线培训,为学校事业发展储备干部力量。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执行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将政治标准放在教师聘用和人才引进的首位,重点把好教师入门关、培训关、考核关。四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规范要求融入评优评奖、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各环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考核作为教职工年终考核评定的首要内容,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档案,师德考核优秀者予以公示表彰。五是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艺术,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管理工作各方面,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建设。六是完善学校事务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加强督查督办管理的执行力度,使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的决策部署及时传达到各部门,同时检验执行的效果和收集所反馈的情况,加强考核评价,把育人功能发挥情况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七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严在日常、管在经常,把管理育人贯穿始终。大力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教育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高度重视学生组织自主管理,着力发挥学生社团、学生公寓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牵头单位:学校办公室;责任单位:发展规划处、组织部、教务处、教师教育发展中心、人事处、工会、研究生院、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团委、各学院)
(八)不断深化服务育人
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围绕师生、关照师生,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一是积极构建后勤综合保障服务体系。认真梳理后勤保障服务、图书资料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安全保卫服务等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并作为岗位职责要求体现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积极探索后勤服务工作创新,持续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大力引进专业化、规模化社会优质服务企业入驻校园,不断优化后勤管理模式。二是进一步加强服务育人环境建设。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大力改善学生生活环境、公寓环境、教学环境,满足教师和学生工作和学习需求。大力建设绿色校园,深入开展节粮节水节电、节能宣传周、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演练等教育活动,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三是完善服务模式和工作体系,畅通师生权益诉求反馈渠道,为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以及办理有关事项提供便捷服务。设立校长接待日,建立和规范校领导接待日工作制度,按顺序安排校领导接受师生反映工作、学习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定期召开师生恳谈会、通报会、倾听师生对学校发展的建议,了解师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四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学习其他高校后勤管理经验,结合我校后勤实际,深挖内部潜力,调整和优化后勤服务管理团队的定位和格局,不断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五是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培育一批“服务育人示范岗”。
(牵头单位:后勤服务处、学校办公室;责任单位:图书馆、校医院、人事处、保卫处、工会、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团委、各学院)
(九)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一是进一步完善“奖、贷、补、助、勤、免”资助体系,推出“助航计划”。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数据库管理,加大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低保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学生的资助力度。继续实施“双困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切实做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工作。二是开展资助教育活动。深化“爱心百日行”活动,拓展走访慰问范围,加大活动力度和资助力度。按资助体系分类进行导向育人,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侧重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侧重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侧重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三是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以“自励自强之星”评选、“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教育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等。开展“国家资助 助我飞翔”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宣传评选活动。四是开展助人教育活动。丰富资助育人载体,继续开展 “爱心公益、有你最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角度、多渠道搭建资助育人平台,带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秀代表走进基层学校、社区、福利院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构建“受助—自助—助他”的资助育人新模式。
(牵头单位:学生工作部;责任单位:计划财务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教务处、研究生院、各学院)
(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一是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党委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提高把握办学方向、驾驭发展全局、推进改革创新、维护和谐稳定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二是扎实推进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以“五创五强”工程为依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完善“书记述党建、群众评党建、年终考党建”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为组织育人打下良好基础。三是组织开展好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切实提升全校党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四是严格落实各项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组织开展好“三会一课”,创新主题党日等活动形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实现基层党务干部培训全覆盖。充分利用“新时代e支部”线上功能,在抓巩固、抓融合、抓使用上下功夫,实现对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可视化管理。五是发挥好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妇委会、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工作载体和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团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和服务作用。
(牵头单位:组织部;责任单位:党校、工会、妇委会、团委、各学院)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单位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对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大意义、任务要求的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二)强化组织保障。发挥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学期至少研究一次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每月调度一次相关工作开展,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总结会议,纪委要强化工作的监督执纪问责,切实推进党政协同、师生协同、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网上网下协同机制。设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按照“一岗双责”要求,结合业务分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认真完善本单位的常态协作和分工负责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层层压实责任,构建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责任体系。
(三)加强队伍建设。各单位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切实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要按照中发[2016]31号文件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配齐建强专职工作队伍。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培养培训力度,支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比赛及展示活动,遴选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参加访学研修活动,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四)严肃考核监督。坚持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建设管理、教学科研评估范围,突出综合考核,注重工作实绩,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单位改革发展和领导班子建设成效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督导和专项检查。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具体考核办法,将相关工作任务要求纳入本单位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